一位靈修者對老子道德經的淺見

聆聽易中天教授的儒道之爭有感

易教授以其淵博的知識,旁徵博引,對儒道之辯有精闢的見解。然而,他是從學術的立論探討老子,做為升天大師的老子,其大能應是與佛陀與耶穌等量其觀,所以若能以靈修者(initiate)的角度視之,或許對其中的某些觀念會有不同層次與面向的理解。
我就讀於蓝慕沙開悟學院(Ramtha School of Enlightenment)。蓝慕沙正是印度二大古經之一“羅摩衍那”中的羅摩(Rama)。雖然“羅摩衍那”的傳說與真相大相庭徑,但羅摩(Rama)/蓝慕沙(Ramtha )確實是人類升天大師的第一人。
願以所學,就老子的某些概念淺探之。
一.“無”
易教授以其邏輯推論認為無是萬物本源,而道為其規範。我甚是認同。正所謂“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”
“無中生有”正明確地指出萬有皆由無而來。
“無”為何?老子以混沌,恍惚说明空無的特性。並且點出了“有”的衍生方式: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/萬物。成為日後道家/道教的中心思想。
蓝慕沙/羅摩以其遍在的全知,深入淺出地解釋過創造的起源與過程。印證“無中生有”之說。
由於有創造自無,因此亦可一筆勾消,化為烏有,重返空無,再次重新創造。所以說有無相生,虛實相長。所有的“相”均可視為虛相,這是創造自身的本性。以目前的腦神經科學而言,所有的相均是透過腦前葉全像圖(hologram)的投射而生,故而虛實相生。也正印證了心經所言: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二.“無為”而無所不為
1.)就本體論而言,道即是無的規範,則此規範為何?我以為這正是藍慕沙所謂的Lawlessness,毫無規範。無法便是法。無法無天,無邊無際,故大。道大。
而就無中生有的創造原理來看,因為無法,規無範,所以任何觀察者都可以在空無中以量子原理創造,但憑一己之心念爾,無判斷,沒準則。
所以老子說:
道常無為而無所不為。

2.)就本質論而言,無為正是自性--真我的本質。如如不動,神性自在其中。也印證了慧能: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”的真相。自性無相,肉眼看不見,或許只有在科技的協助下,數位相機有時射取到的光球或光體(ball of light,orb)可為左證。
肉體雖如如不動,但只要心念之輪轉動,創造之流便源源不決。因為創造來自心念。
這也可以解釋,如果把無為解釋成不作為,而無所不為解釋成有為,不作為卻有所作為,表面看起來是自相矛盾的,但深究其理卻是說明了創造的本質。
所以說:
無為而無所不為。

3.) 就生命哲學而言,德經中所說的多是做人為君之道,如果不作為,就該避世出世,何必為君,所以易教授才把老子視為權謀論者。因為他的無為是為了有為,為了無所不為,所以無為也因此有了目地性,而非一謂消極避世,如莊子一般,非隱士不做。
做人的要意在於:上德不得,上仁不仁,上義不義。簡單說來,就是德/仁/義都是自性的自然流露,故意為之就顯得造作虛偽。做人回歸自性,則一切水到渠成。
所以說:
無為而無所不為。

4.)老子與孔子的區別,在本質論上好比慧能與神秀,是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”的神格我與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”的人格我的修為論戰。在經世層面又如同經濟學中的凱因思與海耶克,前者放任而後者控制,放任到候產生貧富不均,控製過頭又出現貪髒腐敗。
這是儒家成為中華文化的顯學卻製造了多如過江之鯽的偽君子。而道家則在歷史的條件下,變成地下的古智慧學院。